天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2020-06-24 11:45:29 【字号 大 中 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天长市围绕“三个导向”,创新做实文明实践“群众点单”模式,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在阵地建设、平台管理、项目实施、运行模式等方面主动作为、创新善为,努力打造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板,书写了一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高质量“天长答卷”。
坚持需求导向,“土洋结合”,推动“群众点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关注重点和努力方向就应该在哪里。作为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和意见的工作环节,“群众点单”的方式也应该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做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在日常工作中,天长市基层文明实践所、站、点按照中心的要求,面向广大群众提供了互联网智慧管理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电话交流以及面对面接待群众反映诉求的多种点单形式。除此之外,各文明实践所、站还利用网格化治理这一成熟的基层管理模式,发动网格员经常性地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通过农家院落故事会、扶贫慰问、基层调研等途径,主动“上门询单”,将群众的最新需求分门别类、汇总整理后录入智慧管理系统,从而进一步补足了工作“短板”,完善了点单式服务的内在机制。目前,天长市文明实践智慧管理系统日均群众点单数量达到300-400条。
在“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环节,天长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将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服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从而使志愿“红”撑起文明新高度。
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文明实践站将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组织志愿者利用当地农业园为阵地,带领群众转观念学技能,既创新了就业观念,又提升了务工收入。天长市万寿镇文明实践所精细打磨“美境万寿”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经常性参与乡村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活动,从而使绿色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民生导向,“量体裁衣”,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化、长效化
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城乡基层所、站、点围绕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实在的问题,精准推出了“爱心公益一键通”(智慧养老)、“与爱童行”(关爱儿童)、“送新风”(移风易俗)、“田园永丰”(环境保护)、好大姐(婚姻家庭矛盾调解)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受到群众的欢迎。
目前,天长市已经围绕“讲堂领悟精神、文化精彩生活、文明素养提升、文明陪伴成长、阅读开启心智、服务温暖民心”这六大主题,整合相关部门和各类社会资源,在搭建以15个镇(街)文明实践所、174个文明实践站为主的目标化服务平台的同时,做到活动开展和项目运行常态化。6000余名文明实践志愿者分别被编入了5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年开展活动2800多场次。
围绕“民生导向”,志愿者们助力政府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同时也创出一批文明实践特色品牌,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天长市长泰社区“爱心小课桌”项目着眼解决社区居民子女课后托管的难题,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温馨服务,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秦栏镇“孝感心田”志愿服务项目聚力“推行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目标,组织文艺志愿者开展常态化演出和宣传活动,使“孝子之乡”传统的“孝德文化”在新时期迸发出新活力,为助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效果导向,“守正创新”,努力做到文明实践工作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
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参与主体。疫情防控大考中,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动员社区志愿者服从天长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和安排,化身“宣传员”“服务员”“代购员”,千方百计、用心用情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父子兵”“夫妻档”“姐妹花”“全家总动员”“90后最美逆行者”等志愿者典型不断涌现。活跃在民间的“文艺志愿者”和“文化志愿者”们也频频在在主要媒体上登台亮相。他们通过流动宣传车、锣鼓宣传队、乡村大屏、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特色宣讲,用“小故事”讲清楚“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情怀”,从而使“百姓名嘴”和“方言土语”的宣讲影响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个导向”的推动作用,天长市打造文明实践“三百工程”(《时代新语》百场论坛、孝文化百人宣讲、文明家风百家传承)和“三大行动”(移风易俗万户千村大攻坚、暖心惠民万人同向大联动、文明实践服务平台大提升),力图通过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天长经验,打出天长品牌。
从顶层设计到业务指导,从项目设计到队伍招募,天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始终坚持“有针对性地把实践行动做实”的原则,做到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高度匹配,探索出了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路径模式,实现了以基层创造力激发强大生命力的目标,从而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安徽天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