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2020-08-18 11:34:07      【字号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上无范本,周无样本。打个比方就是中央审时度势出了一张考卷,给了一个只有答题原则、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要求我们在探索中创造性形成答案。自2018年8月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以来,海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着眼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把握中央精神,突出工作重点,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样板。

一、加强顶层设计,精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央厨房”

实践中心探索“三化(划)机制”构建“实践网”。“三化(划)”即策划、孵化、催化。中心以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为目标导向,按照“套餐”理念,通过“三化(划)机制”织密“实践网”,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100米”。一是顶层策划,用心设计制定“全套菜谱”。结合文明实践五大工作任务,以文明实践日历为抓手,持续奏响文明实践“春之声、夏之韵、秋之实、冬之暖”四季歌。按照50多个节日节点性时间安排,“套餐式”策划、统筹、部署面上工作。明确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责任部门,指导八大平台、六类基地、实践所站点常态化开展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文明实践活动。针对文明实践日历设计的活动跨度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的实际情况,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完善文明实践指挥中心云平台,将全年计划、月度重点、每旬提示、参与单位等定期推送,打造精准把握动向、有效连接各方、协调指挥有力的“最强大脑”和“神经中枢”。二是多方孵化,用活资源培育“特色菜系”。凝聚各方志愿组织力量,整合各种专业资源,培育专业志愿队伍,开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礼遇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建设群众身边永不走的中国特色志愿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导向,进行孵化培育,靶向定制志愿服务项目,建立项目库。整合各类资源,吸引社会公益组织加入,引导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社会组织三方参与、三方联动、三方提升。三是全面催化,用齐材料烹制“丰富菜品”。在实践所层面,注重因势利导,创造性将中心要求落到实处,为群众派送文明实践“四季套餐”,指导策划实施可复制、有示范、能辐射的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在实践站层面,突出因地制宜,活用乡土贤人等社会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乡土气息的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补充理论、科技、健康、文化、生活等“营养快线”。在实践点层面,按照“邻里乡吧”模式,围绕就近就便,对5000个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阵地进行提档升级,设立便民服务场所,引导村民共建和谐邻里、共享精神食粮、共用便民物资等。

二、注重承上启下,精准派送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季套餐”

实践所实施“三传举措”压实“联通网”。“三传”即传导中心要求,传达群众意愿,传送理论政策。通过构建运行有效通畅的工作机制,及时传导中心要求;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深化实施“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文明实践项目,双向互动传达群众意愿;全面整合阵地资源,持续创新宣传形式,群策群力传送理论政策。一是构筑“四季套餐”科学配送体系,实现要求传导。通过构建科学有效运行机制,将中心要求及时传导到基层。建立健全联络机制。各实践所配备专门联络员,组建联络群,建立联络通讯队伍,实时将中心办公室最新要求、工作指令发送至基层联络员。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各实践所组织并指导站点建立“8+N”支志愿队伍,对各实践站点开展活动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对未开展活动的实践站点予以及时跟踪督查,了解相关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引导督促基层实践组织结合文明实践日历序时化、常态化派送“四季套餐”。建立健全“闭环”机制。各实践所对实践站、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通过走访群众、观摩活动、明察暗访等形式了解基层群众对于文明实践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根据群众“评单”意见及大数据线上分析功能,对实践活动质效等进行研判,建立健全以“百姓下单、中心分单、志愿接单、圆梦销单、群众评单”“五单”工作的精准闭环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群体“多元”、服务时间“常态”、服务方式“互动”。二是运用“客户需求”精准把控策略,实现意愿传达。依托文明实践指挥中心云平台,运用“海安市文明实践”公众号,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化“村居吹哨部门报到”项目,将群众意愿传达到部门。一方面定期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联合全市80多个机关部门,除了征集心愿满足群众个性化要求外,还定期组织集中开展共性心愿圆梦活动。另一方面以“项目化制单”形式组织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设计满足群众需求的“普惠性”“个性化”志愿服务项目,制定项目标准,每月安排各条线部门开展志愿服务,将文明实践“四季套餐”送到群众身边。三是健全“精神食粮”常态供应模式,实现理论传送。探索“一体化专业式打造,双渠道覆盖式传播,多组合套餐式创新”工作途径,将理论政策传送到基层。一体化打造专业式理论空间和宣讲团队。打造理论工作空间,培训理论宣讲专业志愿者。利用“名师工作室”“名嘴孵化点”“理论传播基地”“板凳课堂”等理论工作空间,培养更多基层宣讲骨干,通过“邻里会”“连心会”“庭院会”“干群会”等形式深入基层开展通俗化、分众化、常态化宣讲,推动党的理论政策进千家万户、入百姓心田。多组合套餐式创新烹制“思想套餐”。发挥“区镇搭舞台”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文艺作品,放大“理论+文艺”宣讲方式效应,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联合平台部门,为基层群众制作传送“理论套餐”,“文化套餐”“教育套餐”“科技套餐”“健康套餐”等,将文明实践日历列出的50多场有温度、鲜度和色彩的文明实践“四季套餐”送到群众身边,满足各种层次、各类内容需要,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线上线下双渠道实现全方位覆盖式传播。统筹线上线下阵地资源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矩阵。通过网格化覆盖、小分队宣讲、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实现受众群体的广覆盖。借力融媒体中心现代传媒优势,创新理论产品形态,打造“网红”学习产品,以“理论能量”引领“网络流量”,用“理论魅力”激发“社会向心力”。

三、突出因地制宜,精确速递新时代文明实践“营养快线”

实践站围绕“三落要求”织密“服务网”。“三落”即思想落地、实践落细、文明落实。实践站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第三级阵地,与群众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三落”举措织密“服务网”,精确速递“营养快线”,让新思想落地、实践落细、文明落实。一是整合资源派送“经典营养快线”,推动思想落地。整合阵地资源夯实宣讲基础。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扫黄打非”站点、关心下一代辅导站等阵地功能及资源,利用231个综合文化大礼堂,推动理论讲堂、道德讲堂、社科讲堂“三堂融合”,建设成为理论宣讲高地和文明风尚传播基地。结合文明实践日历安排,为群众讲解党的新政策、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讲清防诈骗技巧、讲好文明礼仪等。整合人才资源丰富宣讲形式。充分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引导吸纳“五老”、乡贤名人、各级道德模范、百姓名嘴等加入新思想宣讲行列,组建群众身边永不走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力量,在党员活动日、农民读书日及各类文明实践节日,通过相声、快板曲艺表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政策。整合设施资源拓宽宣讲途径。利用村广播、红色大喇叭、移动音响等,每天固定时段或在广场舞间隙时刻,开设十分钟“大喇叭时间”,宣传新思想及乡村振兴、致富兴业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知识。二是完善机制速递“多彩营养快线”,推动实践落细。完善“乡风文明积分”制度,以“邻里文化小风景”做好“乡村治理大文章”。围绕弘扬时代新风和培育时代新人,全面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梳理正向行为、负向行为清单,划分具体积分区间,根据积分设置兑换奖品。进行月度评议积分、季度排名公示、年度表彰激励,半年征集一次群众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调整兑换奖品种类,提高积分吸引力和群众参与积极性。通过举办邻里节、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实现自评村级文明户达95%以上,形成“邻里守望、邻里融情、邻里共议”的文明风尚。深化“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制度,打通需求“最后1米”。村居实践站每日要安排志愿者值班。并为所属志愿者合理划分志愿服务责任区域并明确“包干”责任。确保对于村民提出的合理诉求,值班和责任志愿者须第一时间“报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群众意见反馈制度,有效回应呼声及建议。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醒目位置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意见箱,每月底由实践站站长召集例会,对当月文明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月工作进行部署。根据群众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及时整改完善,确保文明实践工作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不断提高。三是创新方式自产“特色营养快线”,推动文明落实。以“身边榜样”壮大志愿力量。在巩固文明实践志愿者以村“两委”工作人员、党员、村民小组长等人员为主的基础上,通过骨干成员的示范引领,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带动“身边好人”、文明家庭、返乡青年、草根文化能人等加入志愿队伍,成为群众身边永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宣讲有声音、关爱有行动、办事有商量、文化有传播、环境有保护”。以村规民约规范议事程序。健全村规民约,实现“有事依规办”。做到村民的规矩自己定、村民的理自己评、村民的矛盾自己解,有效引导村民遵规守礼。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有事好解决”。发挥镇级“乡贤协会”、村级“乡贤工作室”“红白理事会”“老娘舅”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用老百姓的“理”平老百姓的事,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以守望互助建立“朋友圈”。以趣缘、业缘、亲缘为纽带,以共同兴趣、共同专长、共同诉求为基础,建立村民互助“朋友圈”,实现难事共解、急事互帮、喜事共庆。

四、围绕就近就便,精致烹制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常便饭”

实践点通过“三巡活动”建成“幸福网”。“三巡”即巡讲新思想、巡展新生活、巡演新曲艺。实践点既是深入农村的基层“神经末梢”,又牵动着“脑神经中枢”,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米”关键环节,通过“三巡活动”精致烹制“家常便饭”,建成“幸福网”。一是家家到、户户暖,巡讲新思想。放大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效应,组织基层一线名嘴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群众的需求,走村入户开展分众化、个性化、通俗化宣讲,让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深入人心。依托860个理论传播点,网上网下辐射传播。发动理论文艺骨干,创作三字歌、快板书、唱凤凰、唱道情、花旦舞、三句半等理论文艺作品,探索“板凳课堂”“理论微聊会”“姐妹微家”“三人行宣讲”“邻里会”等特色宣讲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讲文明、树新风,巡展新生活。通过举办文化节、干群会、好婆媳评选等,引导农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通过“农技推广到田头”、移风易俗“四树五禁”宣传展演,田间操、工间操推广,倡导群众践行文明生活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实践点建设成群众的“感情寄托点”、文化生活的“情绪释放点”,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盈和美好。三是敲起锣、打起鼓,巡演新曲艺。培育引导乡土文艺“民星”,寻找乡土贤人,创作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传承创新龙舞、水乡号子、花鼓等传统文艺丰富实践点活动内容。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由“文化驻村”催生“村生文化”。举办市级层面“实践点里心连心”优秀曲艺项目评比,将实践点曲艺巡演活动不断推向高潮。组织获奖曲艺到各星级实践点义演、巡演,以点带面、多措并举促进实践点建设“活”起来、“嗨”起来、“靓”起来。(中共海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吴兰)


相关新闻
新闻发布 更多

晋安:风劲帆满拓新程 乘“数”而上天地宽

站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一场春潮正席卷千行百业。8年的“峰会时间”,见证数字中国

区域特色 更多
“水韵榕城”福州文旅嘉年华启动,四大主题打卡线路首发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领略水韵好风光

“水韵榕城”福州文旅嘉年华启动,四大主题打卡线路首发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领略水韵好风光

晋安15个重大项目开工 闽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协作标杆

晋安15个重大项目开工 闽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协作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