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刷新 访古幽趣盎然
2017-12-07 10:15:39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张旭 【字号 大 中 小】
鼓山摩崖石刻素有“中国东南碑林”的美誉。记者昨日从鼓岭旅游度假区(鼓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悉,从9月开始,鼓山启动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摩崖石刻保护工程。一期工程昨日完成,共保护养护摩崖石刻390多方,合计近600平方米。
灵源洞(喝水岩)一带的摩崖石刻焕然一新。
宋代名书法家蔡襄题写的“忘归石”。
喝水岩附近郭沫若题写的石刻。
喝水岩的寿字石刻。
【为何修复】
有些石刻表层风化或被苔藓地衣覆盖
鼓山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有的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昨日上午,福州晚报记者来到灵源洞(喝水岩),穿过题写着“灵源深处”四个字的石砌拱门,沿着60多级石阶拾级而下,被眼前的景致所震撼:洞内两侧,汇集了自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200多方,真、草、隶、行、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石刻书法宝库,它们被修复之后重焕光彩。
鼓岭旅游度假区(鼓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资源保护处处长陈育蓓介绍,目前鼓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摩崖石刻608方以及两处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鼓山屴崱峰(绝顶峰)、灵源洞、古石蹬道、达摩十八景、梅里景群(舍利窟)、凤池白云洞、鳝溪、磨溪景区等处。其中,在灵源洞石刻群中,宋代名书法家蔡襄题写的“忘归石”、施元长题写的“喝水岩”,以及宋代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人题写的石刻最为著名。
记者在梅里景群看到,明代嘉兴知县林之蕃题写的石刻《吸江兰若记》也被修复一新,它被称为“梅里最美游记”。
“而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廖廖数语,就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奔腾的江水、壮美的景致在这些朱红色的字词中,呼之欲出。作者还用“时值玄冬,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描写这里的梅园景致,笔笔“入画”。
“此前,很多石刻面层都被苔藓、地衣覆盖,有些还存在表面风化的情况。”陈育蓓说,虽然此前每隔一两年,管委会都会对景区内的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养护,但实施修复的人以管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修复精细度存在不足。因此,此次他们委托具有文保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进行全面修复,具体通过结壳清洗、清杂、描红,去除病斑等措施实施保护。
施工人员用水枪清理石面上的苔藓、地衣。李世刚供图
施工人员给摩崖石刻的字重新上色。李世刚供图
《吸江兰若记》被誉为“梅里最美游记”。鼓岭旅游度假区(鼓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如何修复】
特殊工艺清洗养护上文物保护专用漆
陈育蓓说,此次是鼓山10年来最大规模的摩崖石刻保护工程,以展陈保护为主要内容,共分两期实施,昨日一期工程完成,保护修复了鼓山古道和灵源洞周边的摩崖石刻,共计390多方。
“修复这一方石刻,就要花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修复过程中,我们还要对用漆及刻字神韵有所把握。”保护工程现场负责人李世刚指着一方李纲题写的摩崖石刻(约有千年历史)说,此次工程共有13名具有至少10年修复经验的师傅共同完成,耗时约3个月。
李世刚说,这是他10多年来参与的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保护工程,技艺要求最高,施工难度也较大。“所有石刻的表层清理,都是用水枪或者徒手清洗,不能伤及石刻,所用的磁漆也是文物保护专用漆。”
谈到修复保护的具体细节,李世刚说,施工人员要清刷岩石表面的尘土、黑色沉积物、苔藓等,通过技术手段去除题刻内部的可溶性盐,避免可溶性盐在潮湿的空气中反复反应,损害岩面。
陈育蓓表示,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十八景园、凤池白云洞、屴崱峰、磨溪、鳝溪等区域的摩崖石刻群,将于明年完成。由于这些石刻群分布广,相比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难度更大。
据了解,在两期工程中,将有超过600方摩崖石刻以及两处摩崖造像被修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