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晋安新闻网 >> 新闻发布 >> 正文

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闽都遗韵奏响新时代华美乐章

2021-07-23 10:48:44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雅  【字号

  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道难题。今年,随着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一期建成,福州在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第36年,成绩单上又添了新的一笔——人文与自然结合、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遗址保护“福州样本”。

  福州,闽越国古都,雅号“榕城”,有着7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这里,日新月异,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气息;这里,古城总体格局“三山两塔一条街(江)”未湮可辨,古城历史文化中轴线保留至今。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州实践,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生机与活力绽放的福州,正唱响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一张蓝图

  36年接力绘到底

  从闽江上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昙石山遗址,到沿江两岸的上下杭、烟台山等街区,再到马尾船政旧址;从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明清建筑群到城郊鼓岭中外文化交流地;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传统工艺到闽剧、软木画等民间艺术……跨越时间的长河,它们犹如璀璨明珠,闪烁在今天的闽都大地上。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福州实践,令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本届世遗大会关注的焦点。

  1986年,福州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揭开了福州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探索实践。

  这些富有远见、极具魄力的重大举措,为延续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福州市大力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前瞻理念和创新实践,持续加大投入,加强改革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路。

  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永泰月溪花渡图书馆综合体内。

  应保尽保

  名城保护体系形成

  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夜幕下的屏山镇海楼。

  夜幕下,纵贯福州城市南北的八一七路,灿若星河。北起屏山镇海楼,南至烟台山,串联起福州古城“三山两塔一条街(江)”的独特布局,也造就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殊自然环境,非常完整地反映汉唐以来福州城市的风貌。

  福州坚持“文化为魂”,高站位谋划名城保护。从2012年开始,福州就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保护规划和建设工作。此后,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这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体机构。

  名城保护,法治保障是根本。规划先行,城市更新更科学。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通过强化立法、完善规划,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随着19个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和六城区内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完成,福州已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

  此外,经过全市范围内文物普查,形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485项,完成全市城区范围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确认,扩展形成内容完备的保护体系,切实做到保有所依、应保尽保。

  目前,福州正结合《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同步开展新一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加强两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同时,《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3年10月1日实施)修订工作也正在开展中。

  截至目前,福州全市已投入32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文物、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活用为要

  全方位讲好闽都故事

  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三五成群的游客走进刚建成的新店古城遗址公园访古探幽,聆听历史深处的闽越文明故事。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没有围墙,开放式的空间任市民自由步入。公园内部和周边保留了80多亩基本农田,形成花样农田网红打卡点。而动态、活态保护也开创了遗址保护的“福州样本”。

  同样,三坊七巷也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坊巷内各类古厝逐步被开辟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传承了闽都文化的血脉与精神,同时嵌入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三坊七巷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年接待游客量连续6年突破1000万人次……这些是对名城保护“福州模式”的最好肯定。

  对文化遗产的活用不仅发生在城市,田园“沉睡”资源也被唤醒了,形成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途径。比如,永泰嵩口镇成功推出月溪花渡图书馆综合体等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范本,打造了乡村文化复兴的“嵩口模式”。

  目前,福州市把高水平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内容。

  以此次盛会为契机,福州全力实施了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工程,研究出台“1+6”系列保护政策,策划生成91项335个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在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同时,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联合申遗论证和马尾船政工业遗产申遗论证工作也启动了……

  “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这16个字正是福州经验的浓缩。福州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让文物“用起来”,让古厝“活起来”,让闽都文化“实起来”,在正确处理“古与今”关系中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强大生命力。未来,福州这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文章,必将越写越精彩!

相关新闻
新闻发布 更多

全省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法治联络站在晋安成立

近日,晋安区法院联合区教育局、区妇联在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揭牌成立全省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