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晋安新闻网 >> 区域特色 >> 正文

王审知力推福建茶产业发展

2017-04-10 09:23:47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萧忠生 萧钦/文 杨勇/图  【字号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至去世,在闽总共40年,其中在榕有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在闽期间,王审知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方针,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进中原先进技术推动茶产业发展

  唐代,福建茶叶的生产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而中原地区,受陆羽《茶经》影响很大,特别在河南的光州、寿州地区,茶叶的种植、育苗、加工和使用等都具有较高水平。据记载,茶叶生产水平“淮南以光州上”,说明了当时光州的茶文化水平很高,这与陆羽《茶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王审知兄弟入闽以后,他的随员便把中原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茶文化知识带入福建,这对福建当时的茶叶生产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治闽有方。他为了发展福建的经济,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及其文化的发展。他深入实际,调查和了解茶叶的生产情况,鼓励农民和僧人种植茶树。他在位期间,曾多次拜名僧为国师,鼓励僧人种茶。有一次,王审知和丞相翁承赞一起到建阳童游锦江畔(今童游街道游溪)的护国寺,走访亚齐禅师,并与亚齐禅师一起品茗论法,兴余王审知留诗一首(一说此诗为翁承赞所作),诗曰:“潇潇风雨建阳溪,溪畔维舟访亚齐;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应笑乘轺青琐客,此时无暇听猿啼。”(出自《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二)。他在诗里赞美护国寺的茶叶,并极誉僧众“劳筋骨以自治”,功德无量。在闽王王审知的鼓励下,亚齐禅师亲率众僧在锦江两岸开辟了许多茶园,广种茶树。因此,建阳的茶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在王审知重视和推动下,当时福建很多地方都发展茶叶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数量增多,质量提高,著名的茶叶产地就有福州的鼓山、方山,建州(今建瓯)的北苑,安溪的西坪、长坑等地。

  福州鼓山主要生产半岩茶,茶叶质量很高,色香风味,闽中第一,被列为贡品。其茶园位于鼓山主峰的半山腰,依岩壁而建,茶树种植面积当时还扩大到凤池、茶洋山、鼓岭等地,参与种茶的人员有农民、僧人和跟随王审知入闽的一些人,生产技术高,茶叶产量多,质量好,闻名全国,许多人都喜欢品尝此茶,现在鼓山仍残存着诸多茶文化遗迹,如诗词艺文、古道上茶亭遗址、记茶事石碑、旧茶园遗迹、水晶山茶园,还有以茶命名的茶洋山景点、龙头泉,以及鼓山涌泉寺沿袭至今的普茶习俗等。这些遗迹承载着深厚的闽都茶文化。另外,福州方山露芽茶也很著名,《唐国史补》中说,“福州有方山之露芽”,亦当时之名茶也。它和鼓山半岩茶一样,也被列为贡茶。

  建州的北苑是当时著名的茶园,这里地处武夷山南麓,多丘陵山地,气候温润,适合茶树生长,所产之茶统称“建茶”。掌管北苑茶园的张廷晖为光寿移民,精通淮南茶叶生产技术。茶园由于有中原传入的先进生产技术指导,茶叶生产得到很快发展,茶叶质量很高,也被列为贡品。北苑茶园因此被称为贡品产地,就是从王审知时期开始发展的。

  安溪的西坪、长坑等地也产有名茶,当时隐居在安溪的中原人士韩偓,曾在《信笔》诗中说:“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由此可见,唐五代时期安溪民间植茶已逐渐得到发展,其中僧院种植茶树对安溪茶叶生产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以上所说外,福建的南剑州、漳州、汀州和泉州等,茶叶生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王审知还鼓励农民开办制茶厂,就是把生茶叶加工为成品茶叶,供社会需要,当时各地办很多茶厂,如闽北山区茶厂林立。据记载,官焙有38处,民焙1336处(出自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茶叶产量多,质量高。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对外贸易

  其实,茶叶生产在当时是有多方面用途的:

  第一,喝茶水可以解渴、提神,有益身心健康。

  第二,发展对外贸易和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需要。茶叶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王审知在闽江口开辟甘棠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使福州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建当时每年输出五六万斤茶叶,通常是运到这里出口,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换取所需物品,增加国内经济收入。

  第三,茶叶作为贡品使用。王审知统一福建后,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他不称帝,维护统一,提出“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出自明代何乔远编撰的《闽书》第二册),表示忠于后梁王朝,愿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当时,福州鼓山的半岩茶和建州的北苑茶(也称建茶)都被列为贡品,因为其茶叶质量高,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福州的贡品是茶叶和橄榄,其中茶叶还得到皇室的赞赏。王审知每年都向朝廷纳贡,使闽国得到中央的承认和保护,人民生活得到安宁。

  第四,发展茶叶生产,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时福建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这与王审知重视发展茶叶生产也是分不开的。

  第五,陆羽的《茶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于王审知重视茶叶生产,陆羽撰写的《茶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使唐末五代时期的福建茶叶生产出现了新气象,即种植茶树的人多了,制作茶叶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品茶论事、养生的风气浓了,赞扬茶叶的诗词和文字多了,《茶经》的内容得到充实和丰富,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茶文化大发展王审知功不可没

  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宋朝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大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闽中茶叶驰名全国,有五个州军产茶,即福、建、汀、南剑、邵武。其茶叶产量大大增加,据黄鉴的《文公(杨亿)谈苑》介绍:北宋初,建州有腊面茶,每年产五六万斤,渐增到三十余万斤。《建阳县厅续题名》说:“矧其山水明秀,二桥如画。茶笋连山,称妙天下,人家池榭,多奇卉珍树”(出自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十九)。这说明当时闽北出产品,是以茶叶为大宗。

  北宋名臣蔡襄有两次知福州,他很重视茶叶的研究和生产。他知福州时,经常深入到产茶区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发动和鼓励农民种茶树,并注意搜集茶叶的资料,通过研究、加工和整理,终于写成了《茶录》作品。它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推、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继陆羽的《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蔡襄对饮茶也很有讲究。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他以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时,觉得福州龙腰井,井水清纯甘冽,水质非常好,便派人经常到那里取水泡茶,还特地书写了“苔泉”两字,立碑于井旁。为什么蔡襄要把此井叫“苔泉”?可能是因为此井西北麓背阴处,井壁青苔常绿之原因,更主要还是称赞这口井的水对当时泡茶的作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襄,就把这口井叫“蔡公井”。还有很多文人写诗赞扬此井,如清代翰林叶观国写诗称赞:“茶园嫩叶拣春前,官焙场开北苑先。蟹眼试汤谁第一,欲招水递致苔泉。”此井现在还存在,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新闻发布 更多

林宝金吴贤德带队开展“河长日”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活动

3月14日是福州市“河长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河长林宝金,市长、市河长吴贤德带队赴晋安区

文明创建 更多
区域特色 更多
福州地铁两个TOD项目开工 打造“站城一体化”模式

福州地铁两个TOD项目开工 打造“站城一体化”模式

晋安湖“龙抬头”龙舟盛事来了

晋安湖“龙抬头”龙舟盛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