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晋安新闻网 >> 区域特色 >> 正文

鼓岭的“洋乡愁”

2018-01-02 09:49:03   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山水  【字号

  金秋的鼓岭,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老朋友。这些来自美国、新西兰等国7个家庭的19位国际友人,专程来福州鼓岭,重游先辈故地,一解几代人的“乡愁”。

  鼓岭的中外友谊纽带,从19世纪80年代织起。

  一

  井水滋养生命,也流淌乡愁。

  鼓岭古街崎头顶路的南边,有一口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井。

  这井其实很普通,井台中是个花岗岩圆形井栏,人们在此打水;椭圆形的井台比旁边坪地低了一截,避免水四处流泻;井台东头,有一排石砌台子,用来淘米、净菜、洗衣服。

  特别的是这井栏上凿刻的文字,自左向右竖排的是:“外国、本地”,其下居中竖排的是“公众”,打底的是从左到右的“水井”。按照传统汉字竖排左书的习惯读法就是:“外国、本地公众水井”。

  原来,饮用这井水的人们,是本地人和外国人,而且不论外国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共享这井水的“公众”。顿时,“平等”“友好”“互助”“和谐”这些词,恍如无所不在的清风、薄雾,温情地弥漫在鼓岭。

  这口井,只能诞生于百多年前夏季的福州鼓岭了。当时中国其它的避暑胜地,没有见过这种直接标明中外公众共同使用的水井。

  那时的鼓岭,是当地人安身立命的家,外国人把它作为避暑度假的所在。白天是许多惬意消夏的外国人和一些辛勤劳作的当地人,夜间是满天的星星和四处飞舞的萤火虫。

  福州是太平洋西岸的省会城市,与海外的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近代,从事外交、传道、商贸、金融、教育和医疗的外国人接踵而至,大都落脚在白龙江和乌龙江环抱的南台岛上之烟台山。

  1885年夏天,美国牧师吴思明从福州城区,翻过鼓岭去连江,发现鼓岭清凉宜夏,就租了当地的民宅避暑,当了第一只“候鸟”。次年,英国领事馆医生任尼率先在鼓岭盖起避暑别墅。自此,一发不可收,据《鼓岭乡志》载,到1935年,英、法、美、日、俄等20多个国家的在华人士,在鼓岭陆续修建的别墅达300多座,还设立了学校、万国公益社、商铺、诊所、电报局、邮政局和警察局等,还有10个网球场和3个游泳池,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避暑社区。避暑高峰期,鼓岭每天有游客3000多人,他们许多是来自烟台山。

  不论是居家还是避暑,生活都离不开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当年外国人和鼓岭当地人,一起在这口井里打水洗涮,各国语言和福州方言交会,各种表情和手势互通。不由得会想到严复刚考上船政学堂,在于山法雨堂读书时,所描述的“晨夜伊毗之声与梵呗相答”情形。

  我过去对岭上有家农家乐取名“山华”不知何故。在此寻根的艾伦告诉我,曾经这里住的是“姓华”的,按福州方言谐音普通话起的。而艾伦寻找其丈夫故居时,她听人家老说“thankyou”。她不知为什么要“谢谢”她,问了才知道,原来人家用方言告诉她这里住的是“姓邱”的,发音相似,美好的误会。

  二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古井的水还能喝吗?信步走进旁边的鼓岭邮局询问,营业员说她喝的就是刚从这井里打上来烧的水,附近居民也都喝这井水。好奇地喝了一杯,果然非常柔软顺滑、清爽甘甜。

  水是生命之源,个体生命也有源头。笔者1956年6月出生在仓山的塔亭医院,每次经过现在是福州市第二医院的此处,都会有种特别的感觉。比笔者早8年,也是在塔亭医院出生的美国人穆彼得就说“很想回到这个出生地,寻找我的根。”1948年夏天时,才两个月大的穆彼得,随父母来鼓岭避暑,是被放在篮子里,让挑夫挑上山的。穆彼得回忆说:“爸爸常讲,我们在福州有个家,就在鼓岭上面。”

  故事得回到更早的时候。1940年,穆彼得的父亲穆蔼仁19岁,是美国大学在校生,英华中学校长陈芝美在美期间访问穆蔼仁家,邀请他到福州。穆蔼仁从上海出发时偶遇一位英华中学的老师,并在他的帮助下由陆路进福建,最终到达顺昌洋口。1945年,穆蔼仁第二次来到中国,已是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的一名中尉。1947年9月,穆蔼仁一拿到硕士学位就带着妻子重返福建继续任教。第二年,次子穆彼得在福州出生了。2004年,退休在家的穆蔼仁收到武夷学院的邀请,8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来闽为中国学生授课。

  在福州度过童年的穆彼得,回国后对中国始终充满向往。他在哈佛大学念书时,就被誉为“中国通”。而他妻子艾伦也在哈佛选修汉语。1988年,听说有去中国南京工作的机会,穆彼得又来了。这回,他把妻子艾伦和两个女儿也带来了。只有9岁和7岁的两个女儿,在南京的普通小学念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样样都了得,上台表演《花木兰》《打猪草》《苏三起解》……可圈可点。更可点赞的是,两个女儿的名字。在南京演出时,因为身处江苏,姐妹就叫爱江、爱苏。后来到华东地区演出,就变成了爱华、爱东,最后到北京演出时,改定为爱中、爱华。一家三代都热爱中华。2004年8月,穆彼得夫妇作为第一批申请者拿到中国绿卡“:终于圆了我们的中国绿卡梦,也圆了家族三代人的中国梦。”

  爱中、爱华,这是许多中国人取名的选择,也是许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的念念不忘,在鼓岭生活过的外国人和他们的后代更是如此。

  三

  故乡的水特别甘甜。

  早在1901年,未满周岁的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就随父母来到鼓岭,在这里度过了9个夏天。打小喝着鼓岭的水,水就融入血脉,化成乡愁。这里有他成长的快乐和烦恼,有他和各国及当地玩伴的游戏和情感,他自然就把鼓岭当作了故乡。

  后来成为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加德纳对鼓岭的记忆刻骨铭心。加德纳逝世后,伊丽莎白四处打听这个让丈夫梦萦魂牵的“KULIANG”是中国的哪里,甚至找到相似度很高的庐山“牯岭”。最后,在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通过加德纳一直珍藏的几枚邮票上来自这家鼓岭邮局的邮戳,才弄清楚“KULIANG”就是福州的“鼓岭”。1992年,受当时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邀请,伊丽莎白终于来到加德纳曾在此度过难忘童年生活的鼓岭宜夏村,实现了丈夫的遗愿。20年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美时,专门讲了这个鼓岭故事,感动了世界。

  离开有多久,乡愁就有多深。先后寻到鼓岭的加德纳夫人、加德纳侄孙加里·加德纳、李·加德纳兄弟和任尼先生的后人萨莉·帕克斯等,还有这次来鼓岭的美国朋友华惠成、穆霭仁、蒲天寿、柏龄威、柯志仁、蔼树棠、福益华家族“寻根团”,他们在鼓岭喝到的水,还是那么甘甜,他们传承的友情依然浓厚。

  美国牧师麻安德早年曾在这里获得网球比赛冠军,常念叨“鼓岭是我们夏天的香格里拉”,2012年,90岁高龄的他,托太太萨莉·帕克斯带回了的乡愁。Billing先生也在鼓岭找到了他祖父母生活、父亲出生的地方,非常激动。他也将鼓岭视为自己生命的根,他还想找到当年祖母每天冲泡的茉莉花茶,那种特殊的香味已经融入他的记忆,总是难忘,总在回味。

  饮水思源,自然珍惜和感恩。“从父亲开始,我们一家三代都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美国人了解福州、来到鼓岭,加强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穆彼得的愿望,代表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心声。妻子艾伦担任过中国央视《希望英语》的主持人,2008年曾参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女儿爱中、爱华因在央视演唱《今儿高兴》而为中国人所熟知。他们都积极参与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2015年,在穆蔼仁逝世10周年的时候,穆彼得夫妇根据父亲遗嘱,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入闽江——他非常热爱、永生难忘的地方。

  外国人当年在鼓岭避暑时使用的水井,除了那口“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外,还有宜夏村企头顶七间排的三口井。七间排就是七座单层石厝,住着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7户人家。那三口井是鼓岭当地人专门挖的,供住在七间排及周边新坪、旧坪、三坪、四坪的外国人使用。至今,其中的一口井还在提供清冽甘甜的水。

  上善若水。鼓岭的古井,国际的友情,酿就浓浓的乡愁,日久弥醇,飘香久远……

相关新闻
新闻发布 更多

林宝金吴贤德带队开展“河长日”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活动

3月14日是福州市“河长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河长林宝金,市长、市河长吴贤德带队赴晋安区

文明创建 更多
区域特色 更多
福州地铁两个TOD项目开工 打造“站城一体化”模式

福州地铁两个TOD项目开工 打造“站城一体化”模式

晋安湖“龙抬头”龙舟盛事来了

晋安湖“龙抬头”龙舟盛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