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 鼓岭有条“团结渠”
2024-06-05 16:23:06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李善旺 【字号 大 中 小】
那天走山看水,在路过鼓岭的恩顶村思洋垱舍人溪水坝时,发现水坝边引水渠口的水泥盖板上隐约有字迹。经过清理,那字非常清晰:“团结渠。恩顶水库。”
奇怪,印象中这条水渠是早于恩顶水库很多年建好的,怎么落款会是很后来的恩顶水库呢?恩顶水库位于鼓岭国家级度假区恩顶片区,东依麒麟山,西连青鹅山,南邻笔架山,北靠五台山,是个四面环山的水库。
这个“五台山”也有意思。过去我在舍人溪水坝边的寺庙遗址上,发现一些带有铭文的古砖。由于岁月侵蚀,字迹斑驳,有点像是“五寺山”三个字,还以为这座山上曾经有五座寺。几年后,又在寺庙遗址里发现了一块字迹较为清晰的古砖,上面的铭文又不像是“五寺山”。我好奇地多方打听,在文史爱好者的帮助下,辨认出古砖上的铭文为“五臺山”——多年的困惑终于解开。
福州城区的乌山有五台山,据清郭柏苍《乌石山志》载:“王审知始创‘文殊台’,并东中南北四台,名曰‘五台山’。”闽清县也有五台山,是古时有人觉得像山西的五台山,便称之“五台山”。从鼓岭恩顶村思洋垱古砖上的铭文“五台山”,可以推测这损毁的寺庙可能是五台山寺。依据“寺为山名,山为寺名”,可知鼓岭或许也有一座五台山。
话说恩顶水库,不得不说她与登云水库如同姐妹般的关系。据福州第二化工厂的《二化简史》所述:“在上世纪50年代,福州东部郊区为了保障农田生产,在登云村修建登云水库。由于当时的登云水库来水量与蓄水量达不到有效灌溉,近郊山坡地时有受旱。福州市水利部门为了解决东北郊地区大片耕地灌溉水源问题,启动跨流域引水工程。”另据福州《郊区水利史略》载:“福州市水利部门配合省水利大队的灌溉工程规划要求,在白眉溪流域上游兴建恩顶水库,放水口设在库内,经输水隧洞,将径流引至东北郊的桑溪蓄入登云水库。”
桑溪原名“双溪”,因有两条溪水发源自恩顶村青鹅山,流至登云村而得名。后因“双”和“桑”谐音,“双溪”传为“桑溪”,其地亦称“桑溪里”。此地山水灵韵,为汉时闽越国国君无诸“流杯宴集”之处,称为“曲水流觞”。这曲水流觞的韵事比东晋永和九年(353)绍兴王羲之的兰亭禊游流觞早了550余年。至唐末五代,闽王王延钧与王后陈金凤依然在桑溪修禊,民国《闽侯县志》记载:“金凤偕后宫杂衣文锦列坐水次,流觞娱畅,穷日以返。沈麝之气,环佩之响,燎炬之光达于远近,途中丝竹管弦缤纷奏和,清音入云,观者塞道不能前。”
岭下的登云村与岭上的恩顶村因登云道而联通,这一带自古农事繁忙,清魏杰写有《上巳日桑溪流觞》曰:“雨足郊原农事忙,桑溪有客到流觞。崇山峻岭翠屏列,修竹茂林青盖张。浅水双流浮绿鸭,危机四座饮鹅黄。筹教童子参差换,杯许骚人次第尝。酣醉共须拼酩酊,狂歌直欲咏沧浪。登云路迥神仙渺,修禊亭开草木香。跻胜题碑书道左,纪游勒石枕溪旁。幽怀漫把兴衰感,自在壶中日月长。”又有《登云道上口占》曰:“夜静归家晚,徘徊古道中。岭云迷嶂月,村犬吠林风。雁唳惊秋暮,农歌乐岁丰。山乡无漏鼓,北斗已横空。”
水源充沛的白眉溪发源于宦溪镇鹅鼻村至捷坂一带的高山,流经恩顶村思洋垱,与舍人溪汇合后,自北向南流往马尾闽安的邢港,汇入闽江。1970年,从恩顶引水登云水库工程动工,据福州《郊区水利史略》载:“为了引水工程的修建,方便建筑物资的运输,从鼓岭半山公路开挖一条至岭头门—坝区—恩顶茶场,长达8公里多的道路。”此后,人们上下山就多了一条捷径。为了山民出行与坝区修建的方便,在麒麟山西面与五台山东面的溪谷之间修建了一座桥梁,桥梁上还有五角星标志。
输水隧洞进水口起自笔架山的“没头佛”小庙遗址边。参与工程修建的有指挥部人员、技术人员、打洞兵连队、民工、生产大队人员、恩顶茶场知青等,大家团结协作,在地形复杂的山谷中共建渠洞。
由于引水工程在深山之中,参与建设的打洞兵连队驻扎在思洋垱西面山坡的营地上,在营地的下方还开辟有一个篮球场。民工则挨着山坡垒石搭建起数间石寮以供居住。
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风凛冽,谷涧溪水冰冷刺骨,隧洞阴暗潮湿;春季阴雨绵绵,洗晒的衣物数日都无法干透,湿冷更使许多工人患上风湿病。而炎炎夏日,工人们不仅要遭受虫蛇的叮咬,还要经受台风威胁以及短时强降雨带来的山洪灾害,只有凉爽的秋天,才是适合建设的季节。
打洞兵有三个连队,分别负责前洞、支洞和后洞。经过三班制打洞施工,1973年12月,一条从东向西长达1770米的笔架山至岭头门引水隧洞全洞竣工。1974年,在五台山左侧的白眉溪与右侧的舍人溪拦溪筑坝2座,将两条溪水引入近千米长的渠道中。在五台山与笔架山之间的山谷中砌石筑起高3米、宽1米多、长百米的架空渡槽,将水注入隧洞;又在笔架山山谷拦溪筑坝将溪水从笔架山支洞引入隧洞。
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云村与恩顶村合并为团结生产大队,引水渠又是大家团结协作的见证,故将此渠命名为“团结渠”。听恩顶村老村主任讲述,当时渠首还写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今已不见。
团结渠共拦集周围诸山9.85平方千米天然径流,经输水隧洞通过发电站发电后汇入登云水库。登云水库总库容量达333万立方米,有东、西两主渠道,东干渠长7公里,西干渠长4公里,全长11公里;主要支渠4条,总长10公里。恩顶水库来水按当年规划灌区范围为台江(今岳峰镇)、鼓山、新店3个乡16个自然村和泉头、华侨两个农场,以及北郊畜牧场、省农科院。除此之外,部分还向福州东部铁路单位、福州第二化工厂等提供工业用水。
据了解,恩顶水库大坝的建设可谓一波三折。1972年底,恩顶水库大坝破土动工,但在1974年1月,由于有关部门对恩顶水库坝型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坝区枢纽工程暂缓。1985年,恩顶水库大坝复建,不久又因资金不足、坝型方案选择、地质复杂等原因再次停建。1993年4月,恩顶水库大坝再次复建,直到2000年1月,恩顶水库终于竣工。
水为民利,道为民便。团结渠的建成,为福州市东北郊一带增辟了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恩顶来水从农业和工业用水变成了滋养福州城市绿肺的源头活水。如今岭上的恩顶水库与岭下的登云水库,已然成为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里两颗璀璨的明珠。
坝区五星标志桥梁
“团结渠”刻字